社會逐漸開放,但性小眾仍面對各種壓力。關注團體真光社早前聯同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陳俊豪研究本地性小眾試圖改變性傾向的情況,為全港首個有關試改性向的量性研究。結果發現,有22%受訪者、即每5人便有1人曾嘗試改變自己的性傾向,當中73%人有宗教背景,遠高於不曾試改性向的人(24%)。參與改變性向的人中,沒有人認為方法有效,不少人更出現情緒問題,有逾8成人更曾有自殺念頭。
調查於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間進行,採用網上匿名問卷形式訪問219名性小眾,涵蓋不同性別、性傾向、家庭和年齡層,當中有7成受訪者為35歲以下。
曾試改性向的受訪者中,有43人屬自發,26人曾受他人驅使改變性向(他發),動機包括想得到家人接納、不想受社會歧視、認為同性戀違反信仰、想過異性戀相同的生活、認為同性戀違反宗教觀念和大自然法則。試改性向人士當中,接近一半人於18歲以前首次試改性向,半數以上人持續半年時間。
調查指,他發者大多都受到多於一方的壓力驅使,包括家人(50.0%)、宗教領袖(42.3%)、信仰群體(34.6%)、輔導員(34.6%)、親戚(23.1%),甚至是醫生(3.8%)。無論屬自發或他發試改性向,均有半數人(自發:48.8%、他發:50%)以宗教方式試圖改變性向,例如祈禱、禁食、驅鬼等,其他方法包括嘗試壓抑性別氣質或尋求心理輔導服務。此外,兩組受訪者分別有14.0%及26.9%曾參加性向轉變課程,有7.0%及11.5%更曾接受藥物治療。
不過,無論是自發或他發試改性向,都沒有受訪者認為方法能夠奏效,原因包括他們認為性傾向為成長初期或出生之前已定型,無法改變,另有逾一半只因滿足他人期望而參與性向試改。不少曾參與的人反而出現情緒困擾,有 39.6%人達至中度至嚴重抑鬱,83.3%人更曾有自殺念頭,27.1%人更曾有自殺計劃,比例遠高於不曾改試改性向的人。
拗直輔導機構要求悔改 促與同性建立健康朋友關係
其中一名曾參與「拗直課程」的Thomas表示,受同學經驗和家庭價值觀影響,自小已認為要改變性向,才能得到他人接納和認同,對同志身份感到羞恥和罪疚。他2017年時曾參加一年輔導,當時機構認為同性傾向是試探、同性性關係是罪,需要悔改才可接受輔導,他悔改後講述自己對同性和性欲的掙扎,但經一年治療沒有成功禁欲,反而多了自我憎恨,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他之後轉到另一間機構進行兩年輔導,改為針對家庭關係問題,但成效仍不佳。最終他有信賴的朋友介紹他到同志友善機構輔導兩年,才學懂接納自己的需要和情欲。
另一名參與者Alvin分享道,自己出身於基督教家庭,由於同志身份不清晰,經常喜歡錯對象令對方抗拒,至大學階段一次他向同為基督徒的對象出櫃,對方介紹他往性向試改機構接受輔導。他表示,當時機構建議訂立各種目標,每日減少對同性的興趣,他又按精神科醫生講法,與喜歡的男性建立「健康朋友關係」,一同拒絕內心同性戀感覺,「不斷俾佢cut線、冷言冷語咁鬧我」,當時他還覺得對方做得好。雖然成功禁欲,但他之後再出現綺夢,並陸續有睡眠失調、心悸症狀,要食抗抑鬱藥,至後來有前同性戀輔導員自白仍有掙扎,他質疑改變性向是否有效,才陸續擺脫。
真光社促立法禁止
真光社主席黃政光表示,科學界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所有拗直課程都沒法改變性傾向,並會危害當事人身心健康,促請政府參考外國做法盡快立法禁止,同時加強醫學界和社福界對性小眾的認識,讓性小眾在安全環境下探索並接納自己性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