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訓練計劃: Rainbow Winglet
性小眾輔導手冊 | 真光社
真光社將於2023年再次舉辦一個為期半年的領袖訓練課程,旨在為有志於推動本地 LGBT+ 群體自我接納的人提供培訓,課程內容涵蓋性別知識、精神健康、基督宗教與LGBT、拗直治療理論及現況、公義理論、同運歷史及法律歷程、本地LGBT機構概況、溝通及活動籌辦技巧等,每節課堂將由該範疇的專家講解,講師包括精神科駐院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大學講師及牧師等。
計劃對象
18-39 歲,任何性傾向,有志於推動本地 LGBT+ 群體自我接納的大專生及在職人士。
為地方性少數群體提供領導力培訓計劃,以「接受自我,擁抱多元」為核心,由學員帶頭發起更多社區發展活動。
訓練計劃
Training Scheme
學生畢業作品: Capstone Projects
繪本工作坊
女兒喜歡玩車輛, 兒子喜歡玩Barbie? 孩子的世界總是變化萬千又出其不意, 尤其當他們的性別氣質與主流氛圍有所出入, 會令不少家長產生疑惑。
趁著開學月,真光社聯同 Kadey Jadey 繪本童樂舉辦一場繪本工作坊;透過閱讀兩個獨特的故事,邀請家長與孩子開展坦誠的對話,撇開二元的定型與框架,一起了解並探索孩子多元又繽紛的世界!
地點:Kadey Jadey 繪本童樂 (觀塘海濱道90號海濱花園發現號02位置)
對象:5-7歲小朋友及其家長
《愛的重量》展覽 The Weight of Love Exhibition
@theweightof_love
主題展覽 x 劇場工作坊 x 本地LGBTQ+藝術家展覽
Thematic Exhibition x Theater Workshop x Local LGBTQ+ Artists Exhibition
圍繞「愛的重量」之主軸,是次展覽由真光社 Rainbow Winglet 的學員策劃,透過多元的藝術媒介探索性/別小眾乃至更廣義的人類在愛裡浮沉掙扎、失衡下墜、拾光成長的種種樣態,並試著一同想像回溯重心的愛。
Centred around the core notion of “The Weight of Love”, the exhibition is curated by members of Rainbow Winglet from Society of True Light. Through diverse artistic mediums, it explores the struggles, imbalances, downfalls, and growth within the realm of love, as experienced by sexual minorities in particular, and every human being in general. Together, the exhibition attempts to re-imagine and trace back to the core of love.
日期 Date:05 – 15 Jan
地點 Venue:Heath Hong Kong @heath_hk
劇場日期 Theatre Showtime:7, 12, 13, 14 Jan 8pm | 7, 13, 14 Jan 3pm
收費 Price:展覽免費入場,劇場另收$290 (附送《愛的重量》展覽及劇場紀念品) Free admission for the exhibition and $290 for the theatre (includes souvenirs of The Weight of Love)
劇場創作夥伴:演活藝術 GIA Theatre @giatheatre
Supporting Partner: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Hugill & Ip Solicitors
課程內容與講者: Course Content & Speakers
第一節即由我們的主席Dino親自教授有關性別議題的知識,並介紹相關議題在本地的情況。例如,我們將討論帝國主義如何影響性別,以及各種不同群體目前正在進行的相關組織工作。
第二節將以工作坊形式講解少數群體壓力模型,旨在讓學員能夠透過自身或身邊的小眾經驗,了解為何性小眾相對於其他人面臨更大的壓力,進一步增加罹患情緒問題的風險。
In the first session, our chairman Dino will personally teach and introduce knowledge about sexuality and gender-related topics, as well as discuss the local context. For example, we will explore how imperialism influences gender and discuss the ongoing initiatives of different groups.
The second session will take the form of a workshop, where the minority stress model will be explained. This will enable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why sexual minorities face greater pressure compared to others and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experiencing emotional problems,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or those of people around them.
學校裏的環境
在那些年,很多人都有過青澀的時刻。但是本地學校普遍保守,連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在 2022 年仍然是討論議題時,可想對性小眾學生的支援更是少之又少,前陣子就促成了一宗發生在一所傳統女校的校園悲劇…… 到底身為性小眾的中學生因性/別身份上在學校裡會遇到甚麼困擾和壓迫?我們又能夠為大家做甚麼?
K So 是「LGBT+/Ally Paulinians」的創辦人,K So 在事件發生後迅速為肇事學校的同學建立安全空間及提供支援,亦有定期舉辦不同活動支持性小眾學生。
IG: @lgbt.stpaul
媒體策略
媒體是性/別小眾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些年來我們被多少人物專訪感動過?又被多少本地性/別小眾運動進展鼓舞過?Mo 過去 14 年來以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 —— 從起初以錄像作媒介,製作超過 500 段影片;到近年帶領團隊轉型發展文字報導、專題及資訊庫 —— 在沒龐大資金和團隊的情況下,Mo 和G點是如何堅持營運下去?
Cammy Kwok (Mo)「G點電視」台長
郭可芹 (Mo),女同志,性/別小眾媒體「G點電視」台長,《香港同讀文化節》創辦人。曾任職電視台、網絡媒體、雜誌等主流媒體超過 8 年,2008 年起參與性/別小眾組織,過去 14 年生活離不開性/別小眾運動。
@gdottv @cammykwok_mo
小眾權益
細細老師多年來致力推動雙性人及性小眾平權,在遊行、立法會、聯合國等不同場合上都可看見細細老師的身影。在這條不易走的平權路上,細細老師是如何令到香港雙性人的權益議題由乏人認識到今天被社會聽見和關注? 當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又是如何保持心中的一團火?
細細老師「藩蘺以外-認識及關愛雙性⼈」創辦人、註冊中醫、註冊社工
細細老師是在香港第一個公開身份的雙性人,在2011年創辦「藩蘺以外-認識及關愛雙性⼈」,旨在推動公眾對雙性人的認識和關注。細細老師活躍於本地及國際倡議工作,並著有自傳《性別告白——當·我提筆寫「他」》。
Facebook: ela.small
開創組織
要搞組織,就要針對社區需要;社區需要的,就是未有人做過;做開荒牛,就要有處處碰壁的膽量。到底做開荒者要有甚麼準備?門被關上時又如何開另一道門,做到關關難過關關過?
張錦雄 香港彩虹創辦人
張錦雄,有數之不盡的身份—男同志、愛滋病感染者、社工、基督徒、香港彩虹創辦人、彩虹中國創辦人、前支聯會常委、前區議員等等。他多年來熱心於公共事務,致力推動同志平權及愛滋病感染者的福祉,香港首間亦是唯一一間同志社區服務中心就是他創立。
@rainbowchinaken
男女同志文化差異
女同志,在大眾的印象中或許就是一個男性化的Tomboy 和女性化的女生在一起,但真就只是這樣嗎?坊間不少同志機構和組織,主要都以男同志或一般性小眾作服務對象,她們的群體又有甚麼需要?當男同志有gay bar ,大部份的Les bar、coffee shop 卻逐漸結業,女同志在這城市中還有專屬的空間嗎?她們的聚腳點又在哪裡?「女同志文化」指的是甚麼?香港又有The L Word 嗎?
Denise Tang 鄧芝珊
社會學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及文學院副院長
Denise 現時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一直專注研究性/別議題、亞洲女同志研究、社會空間及文化研究等。學術著作包括《設限空間 : 香港女同志情慾與日常生活》(編按:好好睇架!),長持致力研究香港、新加坡、台灣三地的女同性戀及雙性戀,亦積極以口述歷史記錄年長女同志的故事。近年開始口述歷史記錄香港及泰國跨仔及非二元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
組織內的溝通與困難
搞運動難,但人與人的相處更難。搞運動的人雖然在大方向上或許會一致,但每人亦難免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而溝通不善往往就會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究竟我們如何能夠無論在組織內或組織間看法有分歧時亦能夠共存並團結一致?
小曹博士 (Dr. Joseph Cho)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講師、「Unfolding 成緊形」發起人
小曹博士現職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性別研究課程,多年來也是「女同學社」的執行幹事,此外小曹博士亦積極在本港推廣非暴力溝通,教導對話時如何在分歧下照顧雙方的立場和當下的感受,讓雙方能夠理解對方及有效地合作。
香港同志運動歷史
香港同運如何走過來?小明雄早於 1980 年發表同性愛宣言,1991 年同性戀非刑事化後,同志團體終可合法存在,至90年代末如雨後春筍開枝散葉達四、五十個,今日還有幾多個組織正在運作?今日同運組織還有沒有存在意義,要走下去又應該向哪個方向走?
Louis Lee & Connie Chan
香港同志運動歷史研究計劃負責人
Louis 從 2013 年參與大專同志平權訓練計劃,開始參與同志運動,曾參與「大專同志行動」,亦曾擔任《同讀文化節》籌委及就同志童書閉架事件作司法覆核,現時是「G點電視」成員之一。一直對同志運動歷史深感興趣,決定動手發掘香港同志歷史。
Connie 自 90 年代從十分一會女子組組長,其後創辦「女同苑」、「F’uniom」,及至 2003 年為「香港女同盟會」創辦人之一,亦是「國際不再恐同日」香港區集會及「香港同志遊行」創辦人之一。
Facebook: hklgbtmovementhistoryarchive
標誌與文化
「陽光健碩」、「濫藥濫交」、「愛滋病」…… 每當談及男同志文化,大家總會拋出一連串的標籤形容這個群體,這些標籤真的能夠反映現況嗎?它們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近十年來服務男同志的機構愈來愈多,如果我們有資源開展新服務的話,男同志社群還需要更多支援嗎?該服務又應該如何定位?
Roy Lui 邊緣同志同行者、東華三院「沙馳四號」註冊社工
Roy Lui 服務男同志群體近 9 年,主力處理 chem fun 成癮個案、提供愛滋病輔導和小組支援工作。在服務過程之中他以社區工作手法為骨幹,透過輔導提高個人自我認同,改善自我形象,重建事業和生活(個人),同時又推動男同志間共融和互助文化(社群),尤其關注在社會上因為階級、身體狀態、性別氣質等而被視為「邊緣」的人。
信仰與壓抑
常言道「神愛世人」,可是基督教予人印象常常站在同志的對立面,我們真光社的研究亦看到本地有許多人壓抑自己性傾向甚或嘗試改變性傾向的動力來源正正就是來自信仰或宗教領袖。到底香港裡基督教同同性戀的對立是如何興起?基督教又如何影響本地的同運進程?同時是基督教但宣揚「神愛同志」的性小眾友善教會的存在是否意味兩者有對話的空間,並且能夠共存的可能性?而當受助者因宗教原因受困,我們又應該怎樣回應?
卜莎崙牧師: 基督眾樂教會牧師
卜莎崙,基督眾樂教會的牧師,「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行動」的召集人。她成長於牧師世家,自幼自知是女同志,然而遵守聖經教導而步入異性戀婚姻並育有一女,直至遇上另一個她後,她擁抱自己的性傾向,毅然離開家庭及出櫃。現在於基督眾樂教會積極建立無分彼此、無分身份、無分階級的無牆教會。
拗直生還者
在我們去年的研究中發現,每五個香港的性小眾就至少有一個曾經嘗試過拗直自己。但研究的數據背後,所象徵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到底是甚麼讓他/她們想拗直自己?拗直的過程是如何的?最後又是甚麼讓他/她們走出這個壓抑、否定自己的過程?他/她們在經歷這些之後,又有特別的需要呢?拗直的過程中有傷口,有跌到,有治癒,有否定…我們又可以為不接納自己的LGBTQ 朋友們,做些甚麼?
Alvin 張煦峰
「峰與同路」及「心靈同行中心」輔導員、「同心圈」創辦人、註冊社工
Alvin 原為社工,近年轉為私人執業輔導員,關注同志身心靈健康。他人生使命的轉變,源自他發現自己也受當年拗直治療造成的複雜創傷影響。多次接近死亡邊緣而重生的他,以自己的生命出櫃,倡議禁止拗直治療,及推動同志友善輔導,保護仍在受苦中的性小眾。
追蹤我們的IG和Facebook以獲取關於我們下一輪培訓團隊的最新消息。我們期待與您相見!
Follow our IG & Facebook to be informed of our next cohort cycle. We hope to see you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