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怎樣才能避免下一個「拗直」受害者出現? 提倡性小眾自我接納團體真光社望大眾以接納取代「拗直」 冀心理輔導界重視性小眾肯定培訓 | 明周文化
今年一月,提倡性小眾自我接納的非牟利團體真光社聯同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副系主任陳俊豪博士舉辦記者招待會,發表「香港性向試改研究報告」,揭示了本港性小眾改變性傾向的情況,會上還有兩名「拗直治療」過來人列席。一時之間,「拗直治療」——一個原本較少被注視的議題引起不少討論。
「拗直治療」過來人Alvin已非首次面對傳媒,每次報道出街後,總是免不了因其性傾向被指指點點或大造文章。然而,當是次研究結果公布,外界反應卻與過往截然不同,他笑着對真光社主席兼創辦人黃政光(Dino)與副主席姚皓璋博士(Jensen)說:「連『連登』都支持,證明社會是可以改變的!」翻查當日各間傳媒報道,焦點主要放在研究數據以及過來人的親身經歷,較少提及是次研究是香港首個關於性小眾性向試改(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的研究報告。
「拗直治療」過來人的故事固然需要被看見,默默耕耘的真光社也有話想說。
過去沒有數據說明香港性小眾「拗直」現況
真光社成立於二○一八年,機緣巧合之下,Dino從相熟牧師的口中得知, 有支持「拗直治療」的團體出版見證集,聲稱「拗直治療」有效,於是與幾位有志之士創立了真光社,希望推廣有科學根據的信息。當時,各人滿腹大計,卻因一事未能開展。「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暫時沒有數據,不知道香港現在有多少人接受過這件事,也沒有聽過有倖存者的支援小組,沒有聽過他們出聲。」Dino表示,立法、倡議等工作,都需要有數據支持。從「香港性向試改研究報告」結果可見,兩成受訪者曾經嘗試性向試改,該數字比加拿大、美國高三倍;沒有受訪者認為其嘗試有效,超過八成表示曾因此出現自殺念頭。Jensen點出:「無論以什麼形式改變性傾向,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很大損害。」
21.9% 受訪者曾經嘗試性向試改,數字比加拿大、美國高3倍
73% 試圖改變性向的受訪者都有宗教背景
56.3% 受訪者認為性向試改「完全無效」
39.6% 曾經嘗試性向試改的受訪者達至臨牀抑鬱水平
83.3% 出現自殺念頭
——出自「香港性向試改研究報告」
於是,成立初期,他們主要聚焦在研究工作。與此同時,他們也從教育、社羣等方面着手,鼓勵性小眾自我接納。他們留意到,不論是性小眾與否,社會上都有不少有心人希望為小眾權益出一分力,但無奈缺乏經驗,原因就是坊間沒有課程教導大家怎樣去創立一個NGO或者小組。故真光社先於二○一九年舉辦首屆領袖訓練課程,課程今年來到第二屆,Jensen期望「更多人出來嘗試建立一個性小眾友善的空間」。Dino表示:「如果可以的話,可能未來會有更多性別友善的人和資源,就少一些人會去想到要『拗直』自己、憎恨自己。」Jensen正是第一屆的學員,如今已是真光社的副主席,Dino笑着說:「第一屆的學員,幾乎全部都留在這裏,成為了真光社的core member。」
倖存者的創傷 本應可避免
二人亦提到LGBT+肯定式實踐手法(LGBT+ affirmative practices)的重要,他們意識到治療過來人的創傷原是可以避免的。「聽過倖存者的故事,只要有一兩個有這種意識的輔導員出現,他們是不會愈踩愈深的。輔導員沒有這個意識去問,結果就會失去了很多的治療和關口。」
身為臨牀心理學家的Dino表示,「肯定式實踐手法是現今唯一符合人權和有科學實證的針對性小眾心理健康的輔導手法,旨在讓受助者知道社會於過去及現今的偏見及歧視對性小眾羣體造成傷害,並且肯定受助者多元的性/別身份。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全球健康》在去年就有一篇評論指出性小眾心理健康是全球醫療體系忽視的一個重大議題,呼籲推廣性小眾肯定式實踐手法。」為了使更多輔導專業人士認識LGBT+肯定式實踐手法,真光社將在六月聯同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舉行全港首個有關LGBT+ 肯定式實踐手法的學術會議——「香港國際 LGBT+ 肯定式實踐手法會議 2023」,並邀請來自美國、澳洲、台灣、香港等地的嘉賓作分享,希望能推動本地心理輔導學界對議題的關注。
心理輔導界缺乏性小眾肯定培訓
Dino指,在學期間,課程甚少涵蓋此範疇,當踏入職場,有意進修也無從入手,「香港沒有地方讀,在全球各地,這都是很新穎的課程。」他表示,目前只有關注多元性別的英國最大獨立治療組織Pink Therapy有一個相關的證書課程,他曾嘗試了解課程細則,發現索價不菲,課程亦相當「chur」。他表示,期望日後本地學院可以擔當起培訓的重責。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及香港心理學會分別在二○一一年及二○一二年發表聲明,指出同性戀並非疾病,同時指出「拗直治療」的成效仍未有科學根據和臨牀證據支持。聯合國人權專家亦曾批評「拗直治療」為性小眾帶來痛苦;加拿大、瑞士、法國等多國亦已立法禁止「拗直治療」。縱使香港的立法進程未明,Dino和Jensen看到其他友好的同志團體對「拗直治療」的關注與日俱增,「倖存者」敢於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仍對前路感樂觀,「我想我們做的事情開始有人見到,也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法學碩士(人權法)課程主任羅愷麗副教授表示,「拗直治療」污名化性小眾羣體,並讓他們遭受傷害。她表示:「如果政府有意維護性/別小眾權益,應正視『拗直治療』的傷害,以及立法禁止相關治療,多國已就此立法,值得香港借鑒。」